您的位置: 党群活动 理论学习

孙正东在全市职业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职业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2021年10月19日)

孙正东

同志们: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就是抓民生。今天的职业教育大会是党代会结束后我市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了开好今天的大会,自8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职业教育有关事项,并精心布置大会筹备工作,努力把这次大会开成一次在阜阳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这期间,我也带队多次深入职业院校调研,研究谋划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今天我们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主要目的就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以及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在全市迅速掀起大抓职业教育的热潮,全力推进阜阳由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本强市转变。

今天上午,大家现场观摩了我市5所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有教育系统的、也有人社系统的,有中职学校、也有髙等院校,有公办公营的、也有民办民营的。之所以安排大家观摩这几所院校,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让大家看看办学成效,进一步提振干劲。通过观摩,相信大家能直观感受到这几年我市职业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几所院校的新校区建得相当大气美观,教室、宿舍、实训车间宽敞明亮、设施完善,招生形势、就业形势一片大好。这说明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人社等部门,以及职业院校的同志们干得很不错,希望大家进一步提振精神、增强信心,再接再厉、再创新篇。二是让大家找找差距短板,进一步加压奋进。上午看的几所院校,应该说是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精心挑选的职业院校标杆,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代表性。通过观摩,各县市区可以对比一下,进一步牢固树立问题导向,看看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短板,进一步增强压力感和紧迫感,努力形成你追我赶、奋力前行的发展局面。三是让大家学学典型经验,进一步理清思路。我经常讲,干任何事都要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前段时间我市集中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今天的现场观摩实际上也是一次解放思想活动,主要就是给同志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大家要认真学习典型经验、先进做法,进一步改进工作思路和举措,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刚才,会议书面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书面传达了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李军同志宣读了技能大赛表扬决定;7家单位和1家企业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都很实在,既交流了工作经验,又谋划了下步举措,充分展现了各地各单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合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士气和锐气、信心和决心。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扬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阜阳职业教育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加快扩大学校规模,不断提升发展内涵,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投入,办学规模持续壮大。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中职院校达标示范建设,办学规模不断壮大,招生人数已经大体接近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达14万余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验收,是安徽省首批示范高职院校,新校区已建成投用,在校生达2.1万余名;阜阳幼儿师专岳家湖校区建设加快推进,在校生近5千人;阜阳技师学院获批“全国职工培训优秀示范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校生2万余人,校企合作模式获国务院督查组点赞,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予以了报道,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市招商引资新的靓丽名片。二是强教研,办学质量持续提升。创新开展职业教育教科研,建立了41人职教专家库,开展各类职教活动评审工作;先后公开遴选了190位兼职教研员,组成14个专业学科教研组,开展多学科、多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年均参加教师1000人次以上,有力提升了办学质量和水平,在全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三是强改革,办学活力持续迸发。专业设置不断完善,全市中职学校开设专业涉及13大类101个,建成省级示范专业39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41个。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以62个市级职教“创业实训基地'‘为平台,积极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X证书试点,探索“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合作模式,初步构建了校企共建、共同育人、互惠共赢的职教发展格局。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因人而异分别进行“学习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效增强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目前,我市中职年招生已连续三年突破5万人,约占全省的1/6,招生工作呈现出“学校找学生”向“学生找学校”转变的良好态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平时调研掌握和市教育局等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教衔接不够匹配。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就业,必须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然而,由于我市职业院校缺乏与本地企业沟通合作,部分专业设置与本地人才需求吻合度不高,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存在“两张皮”,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外流和本地企业缺少技工的矛盾愈加凸显。二是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政府对校企合作政策引导激励不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学校热、企业冷''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工业企业和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没有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培养的长期稳定的办学机制。反观沪苏浙及我省部分地市,校企合作开展得非常好,在实训设备、技能人才等方面有效做到了企业与学校共用、共享、共赢。三是要素保障存在短板。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不足:一个是经费投入不足。2020年安徽省中职学校生均公共预算为15764元,合肥市生均39900元,阜阳市生均11400元,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2.3%.合肥市的28.6%0二个是发展空间不足。多数职业院校建校较早、规模偏小,生均占地面积和住宿面积等不达标,如,阜阳现代职业学校用地面积只有118亩,没有足够的空间建设实训车间。三个是教师编制不足。据教育部门测算,全市30所中职学校教师缺口1008人,一些学校不得已采取编外聘用办法,导致高水平教师难以引进。四个是政策供给不足。职业教育相关规划及政策措施不多,项目、资金投入偏少。职教联盟辐射能力不强,主管部门出台的有些政策相互衔接不够,职业学校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指挥棒作用发挥得也不够好,等等。这些问题既有新问题、也有老问题,既有个性问题、也有共性问题,大家对此要保持清醒认识,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下面,我就下一步如何扎实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统一思想,充分认清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为建设现代化美好阜阳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第一,这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多次到职业院校视察调研,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4月12日至13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9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作岀批示,省委副书记程丽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我们要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奋力推动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这是推动阜阳加快发展、实现追赶跨越的迫切需要。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对于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上看,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像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当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国内来看,职业教育不管是从育人的角度,还是从新增劳动力的角度都是至关重要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不但需要一大批科技人才、工程师,而且需要大量的髙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我市来看,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市既面临重大战略叠加覆盖、政策效应加速释放、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构、市场潜力集中迸发、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等历史机遇,又拥有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双桥头堡''的区位优势、铁公机水四位一体尤其是京港台高铁交汇的交通优势、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政策优势、“百亿粮仓”种养循环的农业优势、千万人口及辐射周边消费的人口优势等独特优势,进入了战略叠加、优势凸显的机遇窗口期。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高质量、可持续支撑的追赶型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两化一推七勇当皖北振兴排头兵,打造“三地一区一城”。这些都需要坚实的产业做支撑,对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全市产业工人仅约100万人,其中持证技术人员约42万、占比不到42%,高技能人才约!0.2万人、仅占10.2%,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我经常讲,人力资源是决定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有什么样的人才结构,才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没有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产业大军,再好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都会落空,阜阳的崛起一定伴随着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本强市的转变。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力资源,发展路径就是要坚持“三个双”。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理念,坚持从源头抓起,让职业教育走在产业发展前面,更好地推动阜阳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追赶跨越、争先进位。

第三,这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而职业教育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大,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市每年有6万多名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普通高中,1万多名高中生不能升入大学,这部分学生如果不接受职业教育,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发展职业教育,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不仅能有效缓解教育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且能够完善教育体系。我们要清除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树立大职教观念,把职业教育摆在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第四,这是增强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改善民计民生的现实抓手。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直接面向就业,特别是面向青年人的就业。可以说,抓职业教育就是抓民生,我们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更好满足城乡居民的就业需求和增收愿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当前我市就业情况来看:一方面,每年新增需要就业的人口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不小;另一方面,我市不少企业也反映存在招工难,这既有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部分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难。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我们要通过职业教育把劳动者培养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帮.助他们增强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更好地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二、聚焦重点任务,全力以赴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积极抢抓国家、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难得历史性机遇,以贯彻落实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技能安徽”行动为契机,建立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接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阜阳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助力阜阳建设“三地一区一城”、打造皖北“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矢志勇当皖北振兴排头兵。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概括来说,就是落实“一大政治任务”,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这个首要政治任务,这是基本前提;锚定“两个目标”,其中,一个短期目标:即到2022年底前,我市所有中职学校达到B类办学水平、部分学校达到A类办学水平,这是重要目标,必须确保完成、力争完成得更好;一个长期目标:即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工大市、职教强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抓住“三个关键”,即“擦亮地方性底色、走稳应用型之路、推进开放式办学”,三者“三位一体”,不是彼此孤立的,有其内在逻辑联系,其中地方性是办学方向、应用型是办学路径、开放式是办学方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三个关键”既是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总结形成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路径和重点,必须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丰富拓展,力求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第一,要擦亮地方性底色,在完善职教体系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地方性”是地方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地方职业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必须融入地方血液、植入地方元素、凸显地方特色,寻找自身发展与地方发展的融合点,在更好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水平中实现自我价值。为此,我们要围绕“地方性”底色,科学编制我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和本科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一要夯实中职教育基础。要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优化布局结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办学等措施,建设一批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要千方百计从根本上改善我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在2021年底前完成中央巡视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整改任务量的50%,2022年9月底前必须全部完成,对于不能如期完成整改任务的公办中职学校一律整合、民办中职学校一律转型、停办、撤销。二要提质培优高职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高职院校支持力度,聚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继续提升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和阜阳幼儿师专办学水平,着力打造一批“旗舰型''高职院校。三要稳步发展职教本科。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鼓励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尤其是在西湖新区高标准、大手笔建设的阜阳理工学院,要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做好阜师大信息工程学院转设后的各项工作,力争阜阳理工学院在明年秋季能够如期招生。四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坚持技工教育服务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职能定位,推动组建涵盖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评价、技能竞赛、就业服务等功能的技师学院集团。全面复制推广阜阳技师学院“四像"办学模式,引导全市各技工院校盘活教学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技能培训。积极打造“阜阳技工”“阜阳小吃”和“颍淮家政''三大技能培训品牌,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锻造具有阜阳特色的技工教育“金字招牌"。五要贯通融合各类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两翼”,同样需要高职、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亟需打通中高职学生升学“天花板要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加强中职、高职、本科等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内部贯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要加强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加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渗透融通,满足个人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第二,要走稳应用型之路,在深化产教融合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落地”教育,目标是贯通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们要立足产城融合、制造强市,深化产教融合,着力培养更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要深化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脱离了企业就驶离了正确前进方向,企业脱离了职业教育就失去了获得所需人才的先机。要牢固树立校长围绕厂长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的理念,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机制,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构建校企合作双赢平台,实现校企资源互补。要大力推广“订单培养”模式,建立“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着力培养与现代化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产业工人。二要优化专业设置。坚持院长校长找厂长、按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及时进行优化调整,努力打造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级的精品专业。要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市场设置专业、改革课程,现在有什么产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将来要引进壮大什么产业就要设置什么专业,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特别是要坚持同步培养“动手'‘与“动脑”人才,加强与爱普华顿等大型企业合作,依托阜阳师范大学、阜阳理工学院等院校,开设软件工程、工业互联网等相关专业,着力培养一批信息技术人才,助力阜阳工业互联网赋能高质量发展。要推进中高职专业提质培优,将一批实力强的中职专业培育成高职专业,将一批实力强的高职专业培育成本科专业,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三要建好实训基地。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将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教学内容与产品生产、学生与学徒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快速适应岗位。四要办好技能大赛。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要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广泛开展市本级职业技能赛事,把职业教育活动周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釆竞赛等有机结合起来,展示好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和良好风貌。特别是市教育局要举办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班主任能力大赛”等三项大赛,市人社局要办好“阜创汇”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发展,进一步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树立鲜明的职业教育办学导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第三,要推进开放式办学,在激发改革活力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我常讲,干任何事情,第一位的是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发展职业教育更是如此。我们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秉承开放式办学的理念,持续改革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用人模式,自觉摒弃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老路,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办学模式要更加多元。中央《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应该说,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积极顺应这种趋势,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做事、平台的思维成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着力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要积极推进与沪苏浙高校联合办学、企业合作办学,研究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职业院校,力争跻身全省同类院校一流行列、培育一批劳务技能品牌。要加大对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保证依法依规享受相关的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形成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二是管理模式要更加科学。从掌握的情况来看,当前不少职业院校都存在着学校行政化、领导官员化、教师理论化、绩效平均化、用人公务员化等问题。深化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推进集团化管理,既是职业教育发展大势所趋,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重点要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成立职教集团。在原阜阳职业教育联盟架构的基础上,由市政府牵头组建阜阳职业教育集团,按照资源有效配置、要素高效流动、利益充分共享的思路,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发挥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切实形成市本级联动、市县联动、校.企联动的良好发展局面。同时,在职教集团内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市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中高职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共享、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第二个层面是组建行业职教联合体。以行业内实力强的龙头学校为牵引,联合上下游各类职业院校、企业等,形成资源、要素、利益联结的行业职教联合体。同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行业性职教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第三个层面是探索推进公司化运作。各职业院校要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学校办学与公司运作相结合,特别是阜阳技师学院要率先探索公司化改革,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把培养的技能人才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和资本,联合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市场化、公司化发展,以人才链撬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供应链,充分发挥技能人才招引企业的作用,为推进“双招双引”贡献力量。前一阶段,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已经形成了《阜阳职业教育集团章程(草案)》,下一步要结合征求的意见建议,抓紧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并按照有关程序要求,筹备正式成立阜阳职业教育集团;《阜阳技师学院集团组建工作方案》也已经形成,下一步要抓紧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待审议通过后加以实施。三是用人方式要更加灵活.抓好职业教育,人力资源要素必不可少,要有敢担当的属地党政“一把手”、能力强的职业学校校长、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无论是哪一个类型的学校想办好,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人力资源要素。所以,要牢牢抓住“校长"这个关键,选优配强职业院校“领头羊”,加强校长培养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学校校长队伍。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些不能胜任岗位的校长该调整的要坚决调整,对表现优秀的校长该提拔提拔、该重用重用。要坚持内外结合,对内要创新教师培训形式,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度,推行“高级职称+高技能"培养模式,积极选派优秀教师、管理团队到长三角先进地区学习交流,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外要建立职业学校引进高技能人才绿色通道,面向全省、全国招聘招揽行业领军人物、企业高级工程师、技师等到职业院校任教,拿出不低于编制总敬的20%来聘用兼职技能教师,完善“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

三、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凝聚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全市上下要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狠抓工作落实,全力以赴把职业教育办精、办好、办出特色。

一要坚决把大抓职教的责任落实好。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要认真落实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李军同志牵头,明文、黄珍、玉建三位同志具体负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会商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各地要化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辖区内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的责任,加大职业敖育工作研究、指导、推进力度;财政部门要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保障职业教育发展资金需求;人社部门要大力推进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发改部门要将职业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在职业教育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经信、科技、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要致力于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在产业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编制管理部门要加强编制管理,在职业院校编制方面提供最大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工作。

二要坚决把大抓职教的要素保障好。要突出问题导向,采取有力举措,坚决破除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经费偏低、用地不足、师资缺乏等问题。一是要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制定《职业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要强化真金白银支持,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要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合理确定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严禁以学费、社会服务收入冲抵生均拨款。三是要破解建设用地制约。要探索将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单独或打捆纳入省、市重点项目,在规划和用地审批上予以适当倾斜,着力解决好职业院校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四是要着力解决师资问题。要用好编制“周转池",一方面积极帮助职业学校解决一部分正式编制,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增设一部分聘任制编制,并创新招聘方式和招聘机制,切实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要坚决把大抓职教的成效评估好。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必须打破“大锅饭”模式,不能干好干差一个样。要对照国家及省最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市职业教育督导评价机制,把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工作责任制,督促各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要发挥教育督导监督、导向、激励、调控功能,加大专项督查力度,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督导评估要将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摆位、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办学条件与发展水平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督查考核;对各职业学校的督导评估要把发展水平与特色,包括校企合作、本地就业率、技能大赛等办学成效作为重要内容。要强化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对发展职业教育成效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

四要坚决把大抓职教的氛围营造好。要统筹用好主流媒体和各类新媒体,准确解读和传递国家、省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最新政策导向和重大举措,深入挖掘、宣传职业教育在技能成才、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杰出成果、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积极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要认真落实省里职业教育招生4.3:5.7的职普比要求,注重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打通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应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的通道,确保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要将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计划,探索从优秀产业工人和农业农村人才中培养选拔干部机制,加大技术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力度,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企业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法治建设、政策引导、考核评价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推动企业落实参与校企合作、支持学生实习实训、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责任。广大企业要争做有担当的企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与政府、学校同心同德“大合唱”,激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大棋局”。

同志们,当前我市职业教育已经迎来了重要的发展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不我待、责无旁贷。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做强、做优、做特职业教育,切实办好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职教,为打造“三地一区一城”、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追赶跨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